南湖区司法局深化法律援助服务 深度实践“我为群众办实事”

  • 发布日期: 2021-05-26 11:00
  • 浏览次数:

南湖区司法局聚焦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转化,充分实践法律援助便民、惠民、利民服务,不断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实效。

一、坚持目标导向,构建法律援助“便民”体系。以建成精准、高效、优质、便捷的法律援助体系为目标,积极落实法律援助受理审查指派“市域一体化通办”、跨区市域法律援助申请接收转办服务。加强全区各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配强服务人员,畅通服务网点,方便群众就近咨询问题、查询信息和申请法律援助。开通与政务服务2.0、浙里办等平台对接,加强掌上办、线上办服务畅通,扩大数字化法律援助覆盖率、知晓率和使用率。加强与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平台对接和业务办理,发挥法院、公安、仲裁、人社等部门职能作用,强化部门配合、衔接和联动。建立群体性事件法律服务快速联动机制,以“四个快速一个保障”为原则,快速协调提前介入、快速受理案件指派、快速协调及时立案、快速协调财产查封,并建立一支擅长办理群体性案件的志愿律师团队提供后援支撑,确保群体性事件法律服务快速保障到位。今年以来,线上平台数字化法律援助网办率100%,与区矛调中心联动办理案件3起,快速办理群体性案件9起。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法律援助“惠民”服务。以“守根脉、保平安、办实事”网格大走访活动为契机,收集相关问题意见,深化法律援助普惠均等政策,实施法律援助降槛扩面、减证惠民。聚焦重点人群帮扶,开通绿色通道、精准服务。在各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设立法律援助代办点123个,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导致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根据其需求实行容缺受理,及时给予法律援助。对高龄、孤寡、失能、失独,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免予经济审查,取消事项范围限制。对行动不便的特殊受援群体提供上门服务。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村(社区)法律顾问进村入户,以送法上门、实地走访、民意调查等方式,排查和了解群众法律需求,现实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组织“法律专家顾问团”成员进企业开展现场问诊、法治体验、风险排查,召开企业代表座谈会,帮助企业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截至目前,已提供代办服务23件,免予经济审查15件,容缺受理24件,无偿为村居、群众和企业等排查风险隐患32条,提出相关法律建议40余条。

三、坚持需求导向,增强法律援助“利民”供给。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下,灵活运用线上智能操作,依托浙江检察App和远程提审视频系统,实施值班律师“远程”见证认罪认罚,将疫情对刑事辩护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工作合法、稳妥、有序开展。紧抓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严格案前审查、案中督办、案后回访责任机制,对办案过程全程监督,以监管促质量。同时,加强法律援助后端延伸服务,引导受援人正确认识裁判结果,跟踪了解案件执行情况,帮助评估执行风险、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以延伸服务促受援人利益最大化。实施全区根治欠薪“双百”行动集中攻坚,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学雷锋法律服务月”“三八维权周”“法律援助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值班律师办理线上认罪认罚案件185件,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线上线下解答各类法律咨询2200余人次。

信息来源: 南湖区司法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