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司法局“六强化”推进“十大工程”赋能新时代大调解工作
- 发布日期: 2021-03-05 17:59
桐庐县司法局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调解工作“十大工程”,深化新时代大调解体系建设,在预防发现、快速响应、依法化解的矛盾纠纷解决新路径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县域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人民调解率达99.7%,进京越级访批次、人次同比下降66.67%、62.5%,民商事诉前成功率60.22%,行政争议调解成功率达50%,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满意率达99.2%。
一、强化组织体系。县四套班子成员出任协会会长,落实专职秘书长和管理人员2名,全县人民调解组织纳入统一管理,调解员培训、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统一向协会购买服务。新建知识产权、金融纠纷、物业纠纷、商事纠纷4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扎实推进行政争议一中心两平台实质性运作,县司法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建立行政争议化解联席会议机制。
二、强化规范运行。推进调解组织规范化,全县调解组织落实专用调解室,标牌、制度上墙,调解员登记,印章及卷宗,发放人民调解员证书、制定调解员胸卡。各乡镇(街道)配备两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村级调解组织全部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调委会主任,涌现出“老支书调解室”等村级调解品牌。出台调解员“十不”行为规范,推进调解行为规范化。
三、强化专业能力。一是加大调解员集中培训力度,出台《物业纠纷调解方法一二三》,着手编撰《人民调解思路与技巧》,汇编典型案例,推动建立类型案例调解样本。二是加强调解案卷评查。对评查发现的调解案卷不规范问题进行专项整改。三是建立人民调解员专家库,组成一支专业化解疑难纠纷的队伍,进一步提升化积解难的攻坚能力。
四、强化社会参与。出台《人民调解志愿者管理办法》,推动“老严调解室”等个人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建立特邀调解员制度,聘请15个不同行业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51名行业专家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调解,“社会化调解组织培育”项目作为杭州市司法行政系统唯一一个项目获得杭州市政法专项资金补助。
五、强化激励引导。探索等级评定奖励机制,实行差异化案件奖补制度和专兼职调解案件不同的补助方法。探索调解积分和信用评级制度,推动“法治+诚信”建设,为全县人民调解员开通30万信用额度的“和事贷”低利率贷款授信。制定《关于开展律师调解工作的实施方案》,发挥诉讼费用负担的杠杆作用,保障律师调解案件源头。
六、强化品牌建设。全市率先建立首席调解员制度,夯实党政主要负责人矛盾纠纷化解第一责任。完成“一乡一品牌”目标,探索“一村一品牌”,打造一批如“晓铭调解室”“石亚明调解室”等“明星”调解机构。开展优秀调解员选树宣传,总结“桐庐经验”,把调解工作打造成桐庐法治建设领域的又一张“金名片”。
信息来源: 桐庐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