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司法局“三就地”法律服务模式 保障群众“就地过年”

  • 发布日期: 2021-02-02 17:49
  • 浏览次数:

湖州市司法局紧紧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就地过年”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一、创新“智能云端”进企业,法律服务“就地获取”。市司法局创新“数字赋能”公共法律服务,在全市乡镇(街道)、园区和企业配置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设备52台,集律师线上咨询、法律文书生成、法律援助申请、人民调解预约、法律知识学习等14项功能于一体,直面服务对象,按需点单获得定制化公共法律服务产品,1月份,为企业提供服务2503件次,同比增长77%,如,湖州中石科技有限公司有着5000名职工的重点企业,针对企业法律服务需求,司法行政等部门将智能终端设备送进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服务,改变了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云端”法律服务,及时就地、精准高效地解决法律问题。

二、开辟“全域通办”快车道,法律援助“就地办理”。市司法局积极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改革,打破地域管辖限制,建立“市域通办”、“跨市联办”制,申请人在本市任一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申请均可获取服务,解决农民工居住地、劳动场所不固定,申请法律援助来回跑等问题,同时,在“湖州法网”开辟农民工欠薪救助服务专区,与法律援助中心无缝衔接,1月份,接待群众1721次,办理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案件218件,其中群体性案件12批次涉及186人,如,江西鄱阳县32名外来务工人员与某企业的追索劳动报酬纠纷,1起通过中国法律服务网反映并转办涉及本市的农民工欠薪案件等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三、打好“集群服务”组合拳,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市司法局着力优化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入驻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资源配置,集成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服务、司法鉴定、行政复议等六大服务功能,加强与法院、公安、信访、劳动仲裁等部门协作联动,为化解信访案件、解决疑难纠纷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法律服务,1月份,全市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理结案事项1532件,占县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结案事项总量的57.8%,充分彰显公共法律服务的主体功能、主力作用和主责担当,如,某企业污水改造施工致1名工人八级伤残赔偿纠纷,某农村商业银行多起借贷纠纷通过诉前调解、律师参与、疏导协调,均得到妥善解决。

信息来源: 湖州市司法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