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司法局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实现“三转变”

  • 发布日期: 2021- 11- 25 09: 49
  • 浏览次数:

临安区司法局聚力高质量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聚力实体阵地广覆盖,实现“盆景”向“风景”转变。按照“巩固老品牌、挖掘新典型、放大新亮点”工作思路,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村村优”培育工程,做强做优做精,发挥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社会效应。依托“项目化”“交互式”普法工作,深入推进村(社区)法治文化长廊、公园、场馆建设。目前已建成板桥镇上田村、高虹镇龙上村、锦城街道琴山蓝湾宪法公园等36处法治文化阵地。依托临安区山区广阔、与安徽省接边的地理特点,建设与乡村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补的法治文化阵地。今年与接边地区开展磋商2次,开展联合普法10余次。

二、聚力以点带面强赋能,实现“强输入”向“广输出”转变。大力实施“一格一员一户一人”培育工程,在一个网格内发展一名网格普法员、一家学法用法示范户、一个名法律明白人,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培育普法力量、融入治理资源,将“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成为基层普法“基站”,将“法律明白人”培育成为“普法带头人”,积极参与村(居)务管理、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示范带动广大村(居)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真正打通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区共有918名法律明白人,实现了306个村(社区)全覆盖。

三、聚力优化服务强实效,实现“建起来”向“用起来”转变。利用乡情亲情友情资源、家风家教家训等因素,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乡村、走进家庭,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健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机制,推广圆桌会议、民情恳谈会、百姓议事堂等村民协商议事模式,激发群众参与自治活力。严格执行“谁执法、谁普法”“谁管辖、谁负责”责任机制,加强完善部门普法清单和普法动态管理制度,健全公益普法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发挥各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努力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今年以来全区共组织普法活动700余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

信息来源: 临安区司法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