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如玉,助人无声 ——记省直机关第五届道德模范 省乔司监狱何善钗

  • 发布日期: 2019-06-18 09:59
  • 浏览次数:



何善钗,男,浙江天台人,197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大学学历,现任省乔司监狱第四分监狱办公室副主任。曾7次荣获监狱考核优秀嘉奖,全省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岗位练兵嘉奖,2012年连续三年公务员考核优秀,记个人三等功1次。

何善钗牢记共产党员誓言、人民警察身份,多年来一直初心不改、助人为乐。2018年,他与下沙知味观携手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餐”,为他们送去一丝温暖。多年以来,他为下沙大学生创业者免费提供“爱心房”,七年间成功帮助了16名大学生;他在浙江大学开设浙大励志基金——何奕辰助学基金,签订从2013年到2031年长达18年的捐助协议,总金额20多万元……他就是乐于助人的“爱心警察”何善钗。

同事眼中的何善钗工作认真负责、勤勤勉勉、任劳任怨,生活勤俭节约,一日三餐食堂,除了工作服,一年不见添置一件新衣,为人低调,是一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好好先生”。谁也没有想到,何善钗在2018年突然“出名”了。

2018年8月21日,《钱江晚报》中刊登了一篇题为《好心人两次掏钱请环卫工人 却始终不肯说自己是谁》的报道,原来是下沙知味观店长倪玉梅再次收到匿名捐款,请求下沙知味观在炎炎夏日中邀请下沙的环卫工人到店里吃饭,为环卫工人送清凉。出于对捐助者的好奇,倪店长在委托开发区城管办工作人员邀请环卫工人的同时,也给《钱江晚报》的记者爆了料,希望能以此来感谢这位好心人。

这是倪店长第二次收到捐款。原来在2018年1月,倪店长店里工作时,突然有客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杭州下大雪,看到环卫工人扫雪太辛苦,想出钱请店里帮忙做一些热腾腾的东西送给他们吃,但是自己不想露面。”于是倪店长联系到开发区城管办,顺利完成了这个“特殊的任务”,将热腾腾的包子送到在一线扫雪的环卫工人手上。不能到现场来吃饭的,就将食物送到城管驿站,供环卫工人们休息时享用。倪店长一直不知道“好心人”的名字,只能在手机微信上给他取名为“做好事的人”。

2018年9月11日,《都市快报》“快找人”栏目中刊登了一篇题为《不知道他是谁只好备注“做好事的人” 知味观店长终于找到了朋友圈里的神秘男子》的报道。原来是快报记者在得知这个“神秘人”后,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这个好心的捐助者,他就是省乔司监狱民警何善钗。快报记者专程来到乔司监狱对何善钗进行了采访。何善钗说,“第一次捐款时就是看到环卫工人们在结冰的路面上扫雪,实在太辛苦,就想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们一点爱,但又不想通过第三方,走到知味观就推门进去了。我也不想别人知道,只想默默做这件事。如果不是你们找到我,这永远会是一个秘密。”

事实上,何善钗的善行善举并不是一时兴起,早在2009年4月,何善钗在《今日早报》上看到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爱心用房”的倡议。他立即与《今日早报》联系,要求加入安心捐助,他将自己在大学城旁新购置的的一套房屋作为“爱心用房”借给新毕业创业的大学生,每年除支付车位及物管费成本外,其他免费借用,以此帮助初涉社会的大学生生活减负,解决“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创业。“当时我还用了个假名字,我不想让别人知道。”何善钗说,“报纸上后来做了报道,没有点名,但配了一张我的背影的照片,我就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人认出来。”就这样,至2016年,七年间成功帮助了16名大学生。

在有了女儿后,何善钗内心越发觉得要感恩生活。2011年,何善钗去参加大学同学会,说起一些大学生生活贫苦,这让何善钗心里一动。他想“用一种形式来督促自己做善事”,所以他开始定期给浙江大学贫困学生捐助:他每个月从工资里拿出1000元存到账户上,帮助贫困大学生生活减负。2013年,浙江大学开设浙大励志基金项目,为了回馈母校,传承爱心,何善钗以女儿的名义在浙江大学设立何奕辰助学基金,签订了长达18年的捐助协议,总金额20多万元。用何善钗的话来说就是,“等到协议结束,女儿也长成18岁的大姑娘,希望她也能成长为一个学会感恩的人。”每个月月初一发工资,何善钗就带着女儿去银行存款,亲手把钱存进去,他觉得这是一种仪式,每次“就像心里受到洗礼一样”。7年来,有21人次大学生得到何善钗默默的资助,当然还会有更多的人。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大地震时踊跃捐款的有他,同事有困难主动伸出援手的有他,就连生病住院,他都不忘帮助病友渡过难关。十余年来,何善钗把助人为乐深藏心底,落在行动上。他说“要做一个阳光的人,温暖别人,快乐自己”。轻描淡写却又温暖美好。何善钗用自己的“日行一善”传递着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信息来源: 组织教育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