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司法局“三大体系”打造社区矫正新模式
- 发布日期: 2018-08-06 17:32
萧山区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核心要求,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注重社区服刑人员内外兼修,形成“规范化管理,人性化矫正”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
一、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介入,打造“修心减压”体系。与杭州民生公益服务中心和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等社会机构深入合作,重点关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刑人员抵抗再犯罪的主观能动性。一是整体评估,实现心理检测全程覆盖。在入矫、中期、解矫以及重大变故发生时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对存在问题的加强沟通引导,切实保证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状况稳定可控。二是个案跟踪,实现重点人员重点关注。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协助司法所工作人员制定因人而异的社区矫正方案,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心理个案追踪。根据日常社区矫正监管和督查的情况,对存在风险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确保社区矫正监管关口前移。三是团体辅导,实现社区矫正效果强化。邀请专业从事罪犯监管的心理咨询师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团体辅导,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新探索自我,调整人际关系定位,切实强化矫正效果。
二、专业律师事务所介入,打造“法理帮扶”体系。从全区选取责任心强、技能水平过硬的律师组建“社区矫正律师帮扶团”,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刑人员守法自律意识。一是强化问题导向,加强法律宣传。按照社区服刑人员罪名的分类,对不同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不同主题的法律培训,实现普法宣传的重点关注、因人制宜。同时优化宣传内容,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情理与法理的辩证关系,切实提高社区服刑人员认罪伏法意识。二是强化需求导向,提供法律帮扶。组织律师到结对的村(社区)服务,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解答其法律问题,解开其困惑心结,化解其矛盾纠纷。关注特别有困难特别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对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不良事件苗头或言行过激情况时,坚持正面引导并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应急反应机制。
三、专业公益服务团队介入,打造“公益支撑”体系。围绕“修心冶德”的目标,与团区委合作,将社区服刑人员公益劳动纳入全区志愿者活动,进一步丰富社区矫正监管的形式载体,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一是“互联网+志愿服务”面上全覆盖。组建由全区社区服刑人员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组成的“修心志愿服务队”,并将其纳入全区志愿者队伍,依托“志愿汇”APP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刑人员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二是“菜单式”社区服务点上有特色。根据志愿者自身特长和工作情况,形成“社区服务参考目录”,由司法所组织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和志愿者因地制宜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切实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自我成就感和社会接纳度。
信息来源: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