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司法局三大措施创新社区矫正社会化管理显成效
- 发布日期: 2018-08-29 17:28
江北区司法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进管理“去标签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助力社区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目前,已与“一席阳光”心理咨询中心和“阳光出发”志愿服务站签订协议,社区矫正社会化管理覆盖全区8个街道(镇),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政府购买服务,社区矫正更具有效性。今年7月,在宁波市范围内率先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社区矫正服务,最终与“一席阳光”心理咨询中心、“阳光出发”2家社会组织机构签约,引入社会力量从而减少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执法质效。在合同明确双方合作方式、考核标准、双方责权利、服务费金额、服务费付费标准和方式等内容,实现全区社区矫正社会化服务8个街道(镇)全覆盖,将社区矫正日常管理中的8小时集中教育、8小时社区服务、心理咨询疏导、再犯罪风险评估、职业技能培训、社会适应性帮扶等工作内容打包委托给社会第三方机构,解决集中教育师资力量弱、教育内容单一枯燥,以及社区服务因基地数量少、劳动种类不够丰富等难题,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拓宽供给形式,集中教育更有现实性。打破单一形式,教育培训因人而异,个性化彰显人性管理,结合就业导向,将法律、传统文化、心理、职业技能等内容列入计划,联合街道、社区、其他社会组织,结合“剿灭劣V类水”等全区中心工作开展社区服务。截至目前,开展国学等各类集中教育75场,共3392人次,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社区服务共计88场,共3666人次。加大力度关注心理成长,建立一人一档,心理关注全覆盖,通过心理访谈、心理测评等进行人员分类、分析、评估,区别关注和治疗,特别是通过了解和走访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家庭成员也同样要进行干预或治疗,采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必要的家庭支持系统”三角保障机制。截至目前,开展心理咨询、风险评估256人次,建立心理档案270份。 三、信息化管理,社区矫正更显智慧性。创新推出专门针对社区矫正社会化服务的智慧管理系统——“互联网+”管理模式。可在手机和电脑双端运行,对每个社区服刑人员的档案以及在服刑期间的“两个八小时”、心理跟踪、再犯罪风险评估、职业技能培训等详细情况实现“一键呈现”,从信息流转、时间节点等内容提出建设性建议。5月份庄桥所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进行全面使用,通过智慧化软件,将社区矫正社会服务组织对各项活动都如实拍照记录存档,八小时教育活动做到“有图有真相”。同时要求社会化组织定期汇报各项工作的进度和执行情况,与相关司法所做好有效衔接,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管理局做好对社会化组织日常监督、抽查和业务指导工作。
信息来源: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