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司法局探索“社区矫正 ”模式提升矫正帮教实效

  • 发布日期: 2018- 08- 14 17: 20
  • 浏览次数:

新昌县司法局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以“发展专业队伍、应用互联网技术、引入社会力量”为着力点,探索“社区矫正+”模式,努力向社会输送“合格产品”,取得明显成效。

一、“社区矫正+专业队伍”选优执法力量。一是配备精干化执法人员。选配7名政法专编和1名专职社工充实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力量,其中3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3人有监狱工作经历,为执法大队的工作开展提供扎实基础。选人用人向基层一线倾斜,目前司法所工作人员中法学专业毕业的占比达60%以上,以专业的学历背景切实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整体监管水平。二是组建专业化矫治团队。成立拥有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1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局级心理矫治团队,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室,为在矫期间存在心理问题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实现再社会化。三是开展常规化技能测试。组织社区矫正大队全体成员、近三年进入单位并在基层一线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业务技能考试、集中教育现场说理比赛,以“理论+实践”测试的形式检验工作人员真实业务水平,以考促学,推动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业务技能。

二、“社区矫正+互联网”细化矫正管控。一是电子化档案管理。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首日,即为其建立个人档案和个性化矫正方案,输入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形成电子档案,以一人一档的形式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今年1-7月,累计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电子档案 444册。二是实时化定位监控。对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手机定位,依托网上实时监控、“面部+指纹”考勤和“司法E通+电子腕带”三重管控,严肃查处社区服刑人员恶意关停机、“人机分离”等现象。今年1-7月,累计警告69人次,累计提请撤销缓刑、收监执行5人,实现零脱管、零漏管、零越级上访。三是在线化教育学习。开通社区服刑人员在线教育平台,促使社区服刑人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以灵活自主的形式参与教育学习,并编印学习教育资料和试卷,供不便使用在线平台的社区服刑人员线下学习,切实将每月8个小时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今年1-7月,在册的社区服刑人员已累计在线学习17248小时。

三、“社区矫正+社会力量”丰富帮教形式。一是成立社会化帮教平台。5月,联合新昌县天姥义工协会在新昌县儒岙镇揭牌成立了新昌县首个社区矫正社会帮教基地,以“一对一”的形式为生活困难且无经济来源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创业就业途径、协调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基本困难等。截至目前,基地已累计在辖区内走访社区服刑人员44人次,谈话谈心42人次,救助困难社区服刑人员3人次。二是组织常态化志愿服务。除引入159名义工力量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帮扶外,鼓励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积极加入义工队伍,参加交通劝导、普法宣传、安全巡逻、爱心帮扶等志愿服务,使社区服刑人员在“被帮助+助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人性关怀。今年1-7月,在矫社区服刑人员累计参与各类志愿活动114人次。三是开展多元化修心教育。联合共青团新昌县委、新昌县图书馆开展以美德公益、读书明理等为主题的系列修心教育活动,并邀请新昌县心理卫生协会为在矫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测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今年1-7月,共开展修心主题教育活动82场次,累计教育1530人次,提供心理测试153人次。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