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企便民”求实效 春风化雨润民心
——记二等功集体 海宁市司法局

  • 发布日期: 2018-05-07 10:09
  • 浏览次数: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这些需求正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把握方向,才能提升司法行政

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升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法治化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海宁市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高效服务为基石,进一步整合司法行政业务职能和法律服务资源,实施优质、便捷、精准的“惠企便民”服务。因工作突出,海宁市司法局被省司法厅荣记集二等功1次。

主动服务 参与中心工作主战场

        2017年1月,海宁市成立“产城融合发展带”法律服务团,为杭海城际铁路建设、沿线经济带规划发展中的重大项目谈判、征地拆迁等提供服务。针对其中的许村征迁难题,建立政府、征迁组、农户三级律师服务机制。截至11月底,共提供法律服务165人次,参与法律问题商讨42次,提出法律意见25起,审查法律文书30件。在公证服务方面,共办理招投标132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163件、安置房抽签选房现场监督224件。

        在服务过程中,针对海青桥区块征迁成立专项法律服务团,协助处理有机更新过程中的家庭析产、征地拆迁等争议和纠纷。为尽快解决海青桥房屋征收项目安置工作,确保拆迁工作顺利完成,9月份,受海宁市人民政府硖石街道办事处的申请,海宁市公证处对海青桥征迁区块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投票选择全过程办理了现场监督公证。根据海青桥区块投票选择评估机构工作方案规定,投票选举主要针对区块内的371户被征收户,投票时间为9月16日上午8时至晚上20时,投票方式为固定投票点和流动投票点两种。整个投票过程中,海宁市公证人员严格把关投票程序、认真核查投票人身份信息,截至投票结束,四个投票点共收到有效票数243张。根据投票人真实意愿,从七家备选的房地产评估机构中确定了最终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公证参与投票选择征收评估机构,不仅发挥了公证的监督、证明、服务的职能作用,同时也保障了房屋征收项目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在政府和被征收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提升了政府行政行为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公证机构秉承为政府和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证法律服务精神为工作目标,在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专业服务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海宁市建立楼宇经济法律服务团,开展“一楼一所”楼宇法律顾问结对工作,各律师事务所以结对顾问形式入驻全市31家重点楼宇,为楼宇业主、物业及入驻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法律服务,促进楼宇经济提质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顾问团、海宁市家纺知识产权调委会也积极发挥作用,向企业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服务。截至2017年11月底,市家纺知识产权调委会调解纠纷28件,公证专项服务第二十届“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服装设计大赛及2017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产品设计大赛。在发挥优秀律师担任企业创业导师、领军人才创业助理、律师入驻科创中心等机制作用的同时,引导律师与创新创业企业建立良性服务机制。通过虎良律所和海洲个私协会结对这样的形式,也加强律师与个私协会、行业商会等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除此之外,联合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和市经信局,成立海宁企业法务学院,开创企业法治学校、法律顾问讲座等平台,结合“法律进市场”活动,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开展普法宣讲活动。全市的34家诚信守法企业均已建立企业学法平台,每年邀请法律顾问开设法治讲座。

高效服务 “少跑”“不跑”事情办好

        “以前一直听说打官司政府给提供免费律师,就是不知道上哪儿去找,没想到就在眼皮底下。”丁桥镇的陆老太因为几个儿女的相互推委导致生活困难,又因为自己行为不便,只能向几个亲属诉诉苦,其中一个亲属是一家小超市的店主,正巧是法惠民自助服务点的联络员,于是亲属就带上法惠民的相关资料,一起帮陆老太申请了法律援助。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到该案的申请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在陆老太提交材料困难的情况下,先予受理了该赡养纠纷的法律援助,并由工作人员和指派律师上门服务,主动到陆老太家中办理了援助申请的相关手续,同时由律师提供了法律援助的首次服务,听取了陆老太的相关要求后,着手办理诉讼的相关程序。陆老太拉着工作人员和律师的手,感动的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海宁市积极响应浙江省“最多跑一次”行政改革,推进行政服务的提速增效。实施法律援助提线扩面工程,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认定标准,使法律援助覆盖人群逐步从低保人群扩大到低收入人群,对70岁以上及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特殊援助事项免于经济困难审查。设立老、弱、病、残、军烈属等公证服务优先办理绿色通道,并为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服务。推出小额遗产继承简易公证程序,对于5000元以下的小额继承,免除公证费。优化法律服务资源的城乡均衡分布,全市四个重点乡镇实行审批权下放,其余实行初审权下放。将公证业务、司法鉴定等服务资源向乡镇设点下沉(已在长安镇下沉),并着手在海宁西部设立律师事务所,更好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就近获得法律服务。在检察院、法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发挥律师作为“第三方”的中立优势和专业优势,将群众表达诉求的方式纳入到法治轨道中来。开展律师党员先锋承诺、党员律师示范岗等,打造“一支部一品牌”特色项目,现已建立了“掌上律师”、“法律超声波”、“啄木鸟行动”、“阳光周末”、“感恩回馈”、“红立方驿站”等服务群众品牌。

优质服务 丰富平台提升质效

       2017年7月,家住海宁市袁花镇的封某叫了维修人员邓某上门修理卷闸门,在修理过程中邓某一个人无法操作便喊封某帮忙,

不料发生意外将封某的手腕压断了。事后封某多次要求邓某赔偿无果,双方为此事闹的不可开交。随后,封某在谈桥景云超市买东西的无意间看到了放置在超市“法惠民”自助服务点,通过手机扫一扫“想调解”二维码后联系上了袁花司法所的调解员,通过调解,封某最终与邓某达成了调解协议,拿到了医药费、误工费、营养费等相关赔偿。

       17年以来,海宁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并实现了村级公益法律服务微信群全覆盖,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微信塔群并接入全省“之江法云”五级微信塔群。创设农村法律服务新抓手,在全市村(社区)、人群集聚区、市郊结合部等地,选择便利店,分两期设置260个“法惠民”自助法律服务点,打造“法惠民”自助体验式公共法律服务,实现线上咨询答疑、线下实体导引有机融合。以微信服务号“海宁司法”为核心,整合调解、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条线业务平台,形成一体的线上办事服务体系。

       在全市谋划实施“上提下延”法治文化阵地工程,按照“一带一路、一镇一品、一村一园、一组一点”布局,全面推进市镇村组四级

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让群众“一次不跑”便在生活中随处“感知”法治文化。目前,已编制实施《海宁市法治文化阵地示范群规划》,建成全省最具规模的法治文化主题园、全省首批组级法治文化阵地,并有效推进全国首个“法治文化小镇”建设。以“共享”理念,建设法治“三味书屋”,打造自助式、开放式、无偿式法治阅读平台。建立“以案释法”发布平台,制定了海宁市《关于全面开展以案释法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法院、检察院、行政执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等以案释法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人民调解员等以案释法制度和机制。

信息来源: 组织教育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