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司法局创新社区矫正“三同三多”修心教育模式
江干区司法局创新社区矫正“三同三多”修心教育模式

  • 发布日期: 2018-12-21 17:03
  • 浏览次数:

江干区司法局深化社区矫正“治本安全观”,创新社区“三同三多”修心教育模式,着力化解社区服刑人员的消极对立情绪,促进其端正心态、规范行为,有效推进特殊人群“去标签化”。今年以来,共举办普法教育84场次,主题实践活动52场次,记录修心笔记1681篇。

一、德法同行,教育内容多样化。一是以法为本,点面结合全员覆盖。部署开展“明法理、守规矩”法治专题教育,为全体在矫人员开通微信空中“微课堂”,每日开展名言警句等法治教育。对新入矫人员进行“一对一”法律问答等个性教育,联合监狱民警每半月为重点对象开展课堂化短期集中教育活动。今年共发布“微课堂”法治课件19次,开展短期集中教育16次,涉及231人次。二是德育润心,“四德”教育齐头并进。结合属地公益项目和节日、纪念日主题活动,开展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巡回、结对道德宣讲。三是以文化人,品行素养显著提升。定制发放修心笔记,举办观影分享会,通过填心愿、记笔记、聊心得、写评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坚持文化育人,挖掘、开发采荷“和合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开展“读书育人”等传统文化教育12场577人次。

二、供求同步,教育形式多样化。一是学法以兴趣为师。每月开展“我最想学的法”主题征集活动,将得票数最高的法律法规作为下月“法治大讲堂”和“普法直通车”的学法主题。聘请大学教授等担任普法讲师,开展法治巡讲、远程教学等,充分调动学法热情。今年以来,已征集开展“继承法”等学法教育活动8场次。二是服务重社会效益。组建以社区服刑人员为成员的“修心志愿者联盟”,根据个人特质组建志愿小分队3个,定期开展特色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端午节香囊制作发放等服务,有效修复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关系。三是帮扶践援助教育。借力区智慧管理网格化平台实时获取社区服刑人员异常情况和困难需求,深耕“社区律师与社区服刑人员结对帮扶”工作,加大“法律援助进监区”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力度,做实社区矫正救助制度。今年以来,经法律援助辩护后得以不起诉或减轻处罚的7件,成功调解涉矫矛盾纠纷13起,解答社区服刑人员法律咨询77人次,发放救助金3人1.2万元。

三、专兼同力,教育主体多样化。一是中心统筹抓长效。以区矫正中心为中枢,全面统筹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和公益志愿服务。设立“修心教育大讲堂”,建立“一季一主题、一月双活动”机制。今年以来,已邀请专家讲授专题法治讲座11次,受教育2695人次。发挥彭埠工疗站社区矫正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开展公益活动46次。二是社会力量强专业。签约阳光雨露社会工作室,常态化开展矫正“三段式”心理风险评估,组建心理咨询师队伍,及时发现、疏导缓解不良心理。组织“述心交流会”,通过“导师引领+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用情感暖心方式实现心理教育。今年以来,共建立心理档案181份,开展风险评估247人次,心理讲座、团辅9次,述心交流会11次,个案矫治4人次。三是属地落实强特色。全区8个街道联动开展“共建共享我的家园”系列活动,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定期参与小区建设志愿活动项目。累计发布志愿项目127个,参与社区服刑人员1105人次。引导司法所发挥属地特色,笕桥司法所与5家公益机构、20个社区、30多名律师签订修心教育合作协议,采荷司法所与“钱塘书房”合作开展共享悦读活动,九堡司法所邀请浙江警官学校教授开展“传统文化‘礼’”的主题心理团辅活动,推动修心教育有效果、接地气。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