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区司法局“4+”模式深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 发布日期: 2018-10-23 16:45
  • 浏览次数:

富阳区司法局因地制宜,不断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广度、力度和维度,运用“党建+”“专业+”“村居+”“软件+”四种模式,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日常监管、教育矫治及困难帮扶等工作中,积极推动社区矫正社会化发展。    

一、发挥“党建+社区矫正”引领作用。首推“双流动党建帮扶”工作,统筹主城区流动党员、爱心义工、志愿者与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结对帮扶,开展日常谈话、社会教育、上门走访,协助司法所掌握日常动态,解决社区服刑人员户籍地与常住地不一致的监管难问题。建立党员花名册和服刑人员花名册,根据特长、专业、罪名、矫正情况进行分组配对,形成“3+3+3”模式,即每3名党员与3名社区服刑人员结对为小组,每三小组为一个大组,配备一名矫正志愿者,一名纪检人员,加强对矫正业务指导及党风廉政监督。工作开展以来,参与党员人数达100余人,结对帮扶人员无一有越界外出、无故关机等违规行为。     

二、挖掘“专业+社区矫正”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丰富性,加大与社会组织对接协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社区服刑人员修心教育专业化、精准化。今年与浙江东吴文化研究院共同开设“修心教育大讲堂”,依托研究院签约合作的省级协会、律师事务所、机关单位等,围绕法治、道德、心理、爱国主义、文化、技能六大主题,提供“点单式”课程服务。截至目前,已筛选出6大类共计具体课程28项,确定开课34批次。烘焙、淘宝微店开设中草药种植等创业技能课程,为服刑人员带去一技之长,化解就业难问题。民生公益依托心理矫治专业,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专业性强、社会性强的非执法类工作,共排查社区服刑人员521人,开展个案咨询21人次。实现民泰安防的社区共建共享模式、正步公益的项目化公益模式,推进社会组织全面、高效参与两正人员非执法类教育矫治工作。    

三、用好“村居+社区矫正”民间力量。由村(社)书记担任工作站站长,治保主任任副站长负责日常工作,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协助落实集中学习、社区服务、开展排查、走访谈心、宣传教育、日常管控、困难帮扶,构建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监管网络。在全区建成村(社)矫正帮教工作站304个,帮教队伍900余支,每年组织开展矫正帮教人员业务培训,覆盖率达100%。结合“四个平台”和网格建设,将两正人员日常管控工作明确纳入“网格准入事项”。精选业务骨干参与区政法委组织的“全科网格”巡回教学,宣讲两正工作概念,明确工作要点,量化工作标准,确保网格员“人人懂、个个会”。  

四、搭建“软件+社区矫正”管理平台。依托浙江首个线上公益平台“志愿汇”app软件,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淘宝式”“补偿式”社区服务,化解公益劳动人员难组织、活动难开展、时间难落实等问题。统筹44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422名社区服刑人员组成“育新志愿服务队”,实现服刑身份“去标签化”。以镇(街)分队为单位自行联系确定3个以上固定志愿社区服务点开展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确定敬老院、卫生院、风景点、农贸市场等服务站点78个,共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48场。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志愿汇”软件参加环境大提升等各类社区服务,活动总时长达2366.08小时,30余名已解矫人员转化为社会志愿者留队参与公益活动。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