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司法局探索项目化运作模式 深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 发布日期: 2017-08-08 17:17
  • 浏览次数:

  江干区司法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引进杭州滴水公益社会组织,开发“自我探索”“人际沟通”“亲密之旅”等心理团辅主题活动,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季度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专业化教育矫治。今年以来,共开展心理团辅活动5场次131人次,开展公益社区服务6场次175人次。
  一、强化团队互动,变填鸭灌输为主动引导。适用团队互动教学模式,由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主讲,2-3名心理咨询师辅助,设计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辅导课程。围绕自我定位,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真情朗读“当我开始真正爱上自己”,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缺点,分组交流自己在情绪调控中的经验等多种形式,引导矫正人员深刻认识自我。围绕人际交往,开展“大风吹”“小鸡成长”“左邻右舍”等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暖身游戏,促使社区服刑人员重新定位人际关系,引导建立新的“人脉圈”。围绕个人形象塑造,开展画出“我眼中的自己”、角色扮演等启发式的互动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新体味人生,引导学会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帮助重塑健康人格。
  二、立足个性塑造,变枯燥单一为丰富多样。改变以往以社区矫正监管规定、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的单一学习形式,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学习。陆续开展“自我探索”“团体沟通”“远离愤怒,树立正能量”等主题教育活动,潜移默化改变社区服刑人员思维方式,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为消除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消极情绪,开展“重拾自信”主题教育活动,从全新的视角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加深对自信、生命的理解,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三、延伸教育幅度,变被动遵守为自觉履行。扩大心理团辅深度,将心理教育范围从仅仅针对社区服刑人员个人拓展到对其家庭生活的辅导,进一步扩大心理辅导“辐射”面。如针对为人父母的社区服刑人员,组织“诸事皆可试验,唯教子不可重来”亲子关系主题讲座,观看、讨论纪录片《镜子》,教会社区服刑人员与家庭成员如何沟通,帮助建立亲和良好的家庭关系。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局监管的2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乐观向上情绪明显,婚姻家庭纠纷明显减少,不按时报告、违反信息化核查规定、不假外出等违规行为下降明显,未发生违法、重新犯罪现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