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构建“三三制模式”扎实推进“关心桥驿站”社区矫正服务试点工作

  • 发布日期: 2016- 07- 15 13: 27
  • 浏览次数:

  自2015年7月全省“关心桥驿站”社区矫正服务项目正式落户余杭区以来,余杭区司法局按照省司法厅“责任分工要实、参与方式要实、活动内容要实、取得效果要实”的工作要求,积极谋划构建“三三制模式”,指导协调该项工作依法、平稳、有序开展,提升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帮教帮扶的社会化水平,积极提供试点经验和有效借鉴。
  一、掌控“三个动态”,加强指导协调。余杭区“关心桥驿站”成立初期,共筛查排摸出12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作为首批帮教帮扶对象。区司法局与试点街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过掌控“三个动态”,进一步强化管理机制,将各项帮教措施落实到位。一是掌控人员动态。建立实时报送和定期审查制度,每月对新入矫、解矫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与“关心桥驿站”实时对接,在月底开展一次全面审查和排查分析。二是掌控工作动态。制定余杭区“关心桥驿站”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健全培训机制,共组织“关心桥驿站”志愿者参与相关业务培训3期105人次。落实奖励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工作成效明显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建立定期指导机制,以联合执法检查、“大检查大比武”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强业务指导、问题查找并及时沟通交流,协商反馈。三是掌控管理动态。对在册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一人一策”管理,定期开展上门走访。通过落实网格化管理,把每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网格,借助网格员力量做好日常信息收集报送、隐患排查、协管协控、分类帮教工作。
  二、落实“三项制度”,强化日常管理。一是坚持“集中学习”签到制度。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学习,将党的政策、法律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作为学习内容,实行学习签到、请假补学等制度,实现参学率100%。二是开展“社会服务”制度。根据青少年心理特征,开展特色社会服务。如,每周组织2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开展atm机防诈骗宣传;以“一拖二”帮扶模式(一名志愿者+两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批次在公益劳动基地开展固定劳动;将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编入平安志愿者队伍,参加“五水共治”“平安护航g20”等志愿宣传。三是落实“心理矫治”制度。“关心桥驿站”聘请2名心理辅导师和1名律师作为义务心理辅导员,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情绪疏导。目前,共开展心理评估10人次,对4人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三、优化“三方合作”,提高帮扶实效。一是深化与公益组织的合作。继续发挥区启航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拓展社会参与面。通过联合街道关工委,吸收余杭区青少年热线和蓝天义工服务社参与帮教帮扶。二是密切与群众组织的合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区党支部等作用,因地制宜建立帮教小组。如,余杭团区委建立重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名册,落实“阳光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同时,街道社区有序组织所辖优秀党员、热心党员参加日常帮教帮扶,并列入党员“双报到”,目前,参与党员人数已达30余人。三是加强与爱心企业的合作。经过梳理排查,对5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在与“关心桥教育公益基金会”做好对接的同时,争取爱心企业的支持,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困难救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