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司法局创立微课堂 做细做优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
- 发布日期: 2016-05-10 15:30
为切实增强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落实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制度,切实提升教育学习成效,莲都区司法局在实践中探索创立针对“五类”社区服刑人员的“五个一”微课堂教育模式。截至4月底,累计开班48场,邀请19名律师、2名心理专家参与授课,培训3236人次。
划分“五类”人员,确保突出重点对象。根据新入矫、违规情况、风险评估结论等不同情形,各司法所将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划分为“五类”,即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因违规受处罚后由普管等级降为严管等级的社区服刑人员,有违规行为尚够不上警告以上处罚且月度考核被评定为基本合格的社区服刑人员,经再犯罪风险评估后被评定为风险较高的社区服刑人员,外县籍人员中所居住的村、社区不愿意落实监管帮教措施的社区服刑人员。将“五类”社区服刑人员纳入重点监管对象,要求其连续三个月参加微课堂学习,有效破解短刑期社区服刑人员法治意识较差配合度不够,违规风险高,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效果欠佳,外县籍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帮教存在真空等问题。
创设“五个一”微课堂,做细教育内容。根据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工作的特殊性,创设“五个一”微课堂教育模式。由各司法所工作人员集中“五类”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每月两次面对面的教育,教育学习的内容为:“一次奖惩通报”,对有违规行为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通报教育,引以为戒,对表现突出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通报表扬;“一个矫正知识”,每次微课堂介绍学习一个矫正知识点,如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走访制度等;“一个法律常识”,结合社区服刑人员服刑期间易犯的罪名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运用具体生动的“以案说法”形式,每次学习一个方面的法律知识,如酒驾醉驾、禁毒、赌博、食品安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法律知识;“一点时事政策”,每次微课堂紧密结合当前形势政治,介绍一点时事政策,如“两会”、g20峰会的举办、莲都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品牌等;“一句警世名言”,每次学习一句名言,并结合心理教育,让社区服刑人员从名言中获取警示,攻心入脑,真正受到转化和改变,重塑人格品质。
充实讲师队伍,改进考核工作优化教育模式。该局全面动员各基层司法所强化日常积累,逐步做到每一名基层所干部都能充当微课堂讲师,破解讲师资源匮乏的困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局社区矫正讲师团的基础上,吸纳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建立社区矫正讲师资源库,发挥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刑事司法领域专业人才的作用,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编印《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手册》作为学习读本,通过《今日说法》、浙江法制报、各类法治网站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法治案例及文字图片作为微课堂素材。每次微课堂教育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先进行一个小时的教育辅导,课后由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半个小时的自学,并做笔记,再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笔记检查评比。同时,司法所工作人员还根据每位社区服刑人员自身情况定制学习计划,让社区服刑人员在课后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将学到的内容、体会摘抄记录,以备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评比,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社区矫正教育管理的效果。
信息来源: 浙江省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