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人民调解工作纪实
- 发布日期: 2016-04-25 19:15
发扬“枫桥经验”促和维稳 江干盛开和谐之花
——江干区人民调解工作纪实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经历了50余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成为基层平安建设的典范。近年来,江干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枫桥经验”的原理和内涵融入基层促和维稳工作,不断学习、借鉴、深化、提高,建立和完善以“和事佬”调和、社区律师导和、街道中心维和、专业调委会求和、司法机关促和、大调解中心保和为主要内容的“六和塔”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模式。2015年全区调处成功各类矛盾纠纷8073件,成功率99.98%,基层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发挥显著。
不怕辛苦、素质过硬 调解能手是这样炼成的
“居民的信任是我最大的成就”,这是采荷街道人民社区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杨东豪的调解感悟。自2003年成为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之后,每当让他总结这些年的调解经验,他只有一句话“不怕辛苦,随叫随到。”十三年的日日夜夜,他总是在纠纷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7层的小区楼道留下他数不清的奔波身影。“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打动民心”,这是基层调解员的基本素质。
“调解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想制止矛盾升级,控制事态发展,及时将矛盾妥善化解在萌芽阶段,必须要有过硬的能力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嘛。”丁兰司法所所长高宏这样说。精准的控场能力、过硬的法律素养、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基层调解员必备的基本功力。
在江干区的1080名人民调解员中,50岁以下的占65%,94.33%的调解员具有高中(含)以上文化水平,大学生、研究生的比例更是逐年提高。去年,该区还成立了人民调解专家库,将16位调解界精英收入囊中。九堡街道调委会被评为全省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俞德坤、高宏分别被评为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员、全国调解能手。
楼道里巷、马路市场 我们无处不在
走进位于钱塘江畔的江干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示意图跃然眼前。红、橙、黄、绿、白五色分别标示了全区各社区村、街道、楼宇、市场等调委会和民间调解组织的地理位置,各色光点密布,交织成一张覆盖全区的调解地图。
“交通事故猛于虎。”2011年6月,江干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江干交警大队正式挂牌成立,从此,每年近千起的交通事故纠纷在这里得到了妥善处理,99%的小标的(5000元以下)案件更是当场履行。调委会主任孙赞赞说:“我们的调解员都是年富力强的交警,我们有独立的仲裁室,调解不成可以申请仲裁,保险公司就在大厅,理赔一条龙……”
2014年8月,江干区司法局与江干区妇联联合成立的婚姻家庭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挂牌,妇联干部从此有自己的新身份。很快,由女律师组成的“巾帼律师顾问团”也加入进来,共同为家庭和谐做贡献。“调解协议是有法律效力的!”前来调解的大婶很有底气。
“一个电话就能找到调解员,十五分钟就能赶到现场。”近年来,江干区不断巩固完善以社区(村)人民调解组织为基础,街道人民调解组织为主导,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民间 调解组织为补充的“立体化”调解网络体系。目前,还在8个司法所建立了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联络站、9个派出所建立了警民联调室,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迪凯国际等10家企业也相应建立调委会。
联排联调、紧密衔接 大调解“零激化”
“安琪儿市场办公室有人闹事,麻烦你们帮忙协助调解。”接到驻闸弄口派出所调解工作室打来的电话,闸弄口街道调解员立即出发,前往开展调解工作。警民联调已经在江干开展了多年,运用调解手段化解治安民事纠纷,江干有一套自己的“法宝”:警民联调室就建在派出所里。派出所或110接到治安民事纠纷,直接将情况告知联调室,由民警和专职调解员担任调解主力,司法所、社区(村)调解干部协同调解。“最快的案子,半个小时连补偿都到位了。”
“你好,这里是笕桥法庭,有一个群体性物业纠纷的案子,希望你们能帮助进行调解。”2013年,数家物业公司将上百名欠缴物业费的小区业主告上了法庭。法庭找到丁兰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诉调衔接。调委会很重视,当即选派了经验丰富的李晓云调解员负责。经过3个多月的调解,调解档案里留下了整整85份人民调解协议书。
2015年,一位身穿血衣的男子,手持尖锐的螺丝刀带领多人企图冲击江干交警大队。他们是一起交通事故受害者的家属,两个孩子在事故中一死一伤。千钧一发之际,江干区道路交通事故调委会的调解员主动介入,将他们引到调解室进行耐心解说劝导。在调解员的努力下,事故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受害者家属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运用警调衔接化解治安民事纠纷,通过诉调衔接化解涉诉纠纷,创新“五步工作法”一站式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构建“三级调解+两支队伍+诉调衔接”多元化调处机制化解物业纠纷……这些,都是江干加强实践探索,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
专群结合、扎根基层 专家草根都有大作为
“俞大伯,有个问题我想请教你怎么解决比较好?”在濮家公园,一群人围住了几位头发花白的大伯大妈,热情地提着问题。这是闸弄口街道“老大哥帮帮团”在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老大哥帮帮团”是浙江电视台民生频道的“老娘舅”俞关祥牵头成立的,他把社区里热心调解工作调解员召集在一起,共同为居民排忧解难。
杭州意法服饰城调委会主任倪金龙、九堡街道“和事佬”单国良是杭州市“十大金牌和事佬”。今年,倪金龙已经58岁了,调解是个体力活,他不得不“退休”,但是居民们有了疑难纠纷,还是忍不住要去咨询他。
单国良所在的九堡“和事佬”工作室建立了“问诊+串门”的调解工作模式,4名专职和事佬轮流坐堂接待来访居民,受理并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其他和事佬们走家串户,“有事上门促促和、无事串门聊聊天”,第一时间消除隔阂、定纷止争。“和事佬”的典型做法还获得了《人民日报》刊登报道,纠纷案例获得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我的调解故事”优秀奖。
除了这些草根调解专家,还有一批科班出身的调解专家活跃在江干210.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是135位社区律师。杭州市“十大律师先锋”之一的熊辉伦律师就是这样一位居民身边的“法律顾问”。几年前,丁兰街道皋城村一堵围墙轰然倒塌,带走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死者家属悲痛欲绝,叫来亲朋好友在房东家门口搭起了灵堂。闻讯而来的他用情说理,说服了死者家属理性面对,最终调解顺利解决。像他一样的江干社区律师们,七年来每周固定半天在驻点社区坐班,为居民们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参与纠纷的调解,累计调解纠纷3079件。九堡兴安社区的社区律师更是创新了全日制值班模式,风雨无阻每个工作日都无偿为居民服务。居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娘家人”。
信息来源: 浙江省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