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人民调解工作纪实

  • 发布日期: 2016-02-05 16:20
  • 浏览次数:

  近年来,金华市司法行政机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手段,积极培育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去年,与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制定出台了《金华市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实施办法》,各县(市、区)也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全市先后创建了以知名调解员名字或姓氏命名的调解工作室51个,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237个,聘任调解员1581名。一年来,全市人民调解组织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5874件,调处成功63377件,成功率为96.2%。各地不断创新“老娘舅”调解工作模式,与当地电视台合作推出一系列调解品牌栏目,比如婺城的《娘舅来了》、武义的《勤俭叔劝和》,东阳的《老娘舅》等都形成了特色品牌。

夙兴夜寐“调纠纷”

  “凌晨一点,又是一个刚刚结束忙碌的夜晚,大街上已经鲜有行人,而我正开着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东阳市民间纠纷调委会调解员周晓玫刚刚成功调处一起疑难复杂医疗纠纷踏上回家的路。近日,根据其真实工作经历撰写的作品《为谁夜行》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主办的“我的调解故事”主题征集展播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东阳市司法局也荣获优秀组织奖。荣誉背后,是司法行政人不分昼夜、不辞辛劳的付出。
  人民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基础,对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抓住调解时机尽快解决纠纷,调解工作总是争分夺秒,错过饭点是常事,彻夜无休也不少见,但看到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时,我们是疲惫中带着微笑的”调解员周晓玫说。 
  近年来,东阳市司法局通过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延伸调解网络、夯实调解工作基础,积极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与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民事行政申请监督案件检调对接工作的试行办法》,与法院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东阳市人民调解指导中心,制定《东阳市人民调解指导中心调解工作协调衔接机制》,基本形成预防为主、预调结合、案结事了的调解工作机制。

有难事,找“老方”

  “老方,太感谢你了,以前听亲朋好友提到你的个人调解室,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咨询,没想到你真的那么热心,帮了我的大忙。”李某紧紧地握着老方的手激动地说道。原来,这位妇女李某的丈夫蔡某在某厂烧窑时,不幸突发脑梗死,住院治疗十余天后抢救无效死亡。老方接到申请后,立即着手调查情况,通过多轮面对面、背靠背地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调解协议书。
  去年1月,东阳市在横店成立首家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老方调解室。“老方”曾是横店司法所所长方尚龙,也是一位“金牌调解员”,曾先后被评为东阳市、金华市、浙江省优秀人民调解员。63岁的老方退而不休,一直热心于矛盾纠纷的调解,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事来做,凭借扎实的调解功底、较高的个人威望、亲和的个人魅力和群众信赖等优势,最大程度发挥优秀人民调解员的能力。被横店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老娘舅”,“有难事找老方”也成为很多受助群众的口头禅。老方注重把生僻的法律条文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当事人听,把答疑的过程看作赢得当事人认可的过程,真正达到“调处一件事,教育一片人”的社会效果。老方也拥有一大批粉丝,吸引了横店周边乡镇群众慕名前来。成立至今,老方工作室已累计接待来人来访2100余人次,调处矛盾纠纷356起,涉及给付金额达4325万元。

义乌来了“洋娘舅”

  “这‘洋娘舅’真是好,调解刚结束,协议签完,钱就拿到了。”拿到货款后的经营户们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据了解,埃塞俄比亚客商(某某物流贸易公司)因违反金融管理规定,公司账户被冻结,致使国外的第二批200多万元货款无法提取和按时交款,引起经营户和贸易公司的货款纠纷。双方多次协商不成反映到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后又来到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外调委受理纠纷后,通过办理委托调处手续,搜集货款清单等相关证据,逐一审核确认每个当事人的身份情况,经外商和经营户确认无误后,组织当事人在调委会进行了调解,最终成功解决了这起因账户冻结而造成货款难以支付的信任纠纷,使双方握手言和。调解协议签署后,客商以网银转账和现金支付两种方式向15家市场经营户当场支付货款450余万元,收到货款最多的达180万元,最少的也有6万多元。当场支付解除了经营户的后顾之忧,也保障了贸易的正常进行。
  在外商云集的义乌,调解纠纷的“洋娘舅”,还有很多。早在2013年,义乌市就成立了涉外纠纷调委会,目前有中外调解员40余名,其中14名外籍调解员,都来自不同的国家。义乌市以外调外的工作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其经验做法也受到了国内外诸多媒体的报道。

“三调联动”为群众

  “帮我们讨回了一年的辛苦钱,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我真心感谢你们!”这是当事人对金东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工作的肯定。
年关岁尾将至,外来务工人员讨薪等纠纷逐渐增多,调解中心在年前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各类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近日,某建材有限公司欠了7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金东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联合公安派出所、劳动监察大队、乡镇等多部门参与,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以及纠纷调解的工作思路、基本步骤及措施。灵活运用调解方法,透彻说理说法,最终,该建材有限公司支付外来务工人员工资196万余元,纠纷圆满解决。
  早在2012年,金东区就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与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实现“一体化”运行,构建“一站式”受理调处平台,实行多部门联动、区镇村分级调处的工作模式。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整合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资源,较好地化解重大疑难、跨领域矛盾纠纷,构建金东区大稳定格局。

多元调解促和谐

  “驻派出所调解室每年调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大大减轻了派出所的工作量,更为重要的是调解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办案时间,案结事了,息事宁人,有效维护社会稳定。”警调衔接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当前,各类民间纠纷中,有很多属于鸡毛蒜皮的小纠纷,若没人管,双方矛盾激化,弄不好就会转化成治安和刑事案件。开展警调衔接工作后,各乡镇驻派出所调解工作室聘请3-5名懂法律、责任心强、愿意从事调解工作的人员担任调解员,充分发挥他们熟悉辖区情况、德高望重的优势,主动开展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近日,某村邻里双方因建房纠纷争吵,引发肢体冲突,导致一方轻微伤,110接警后,双方当事人到驻派出所调解室调解,调解员详细了解情况后,做通思想工作,最后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金东区在10个乡镇调委会均建立了驻公安派出所调解工作室,将非警务类民间纠纷、适用治安调解的案件分流到驻派出所调解室调解,实现了人民调解员“懂法律、善调解、威望高”与公安派出所“信息灵、出警快、控得住”的优势互补,提高了治安纠纷化解成功率。
  近年来,金东区着力完善“警调”“检调”“诉调”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交调、物调、医调、劳调、消调、校调”等六大领域行业性调解组织,有效发挥调解组织基础性作用,把调解工作延伸到各个角落。目前已成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校园学生伤害纠纷、环境保护纠纷、劳资纠纷、医疗纠纷等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根据依托金东区新型农村社区和区域党建,建立了区域调委会,联合化解涉及多个村(社区)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根据地域的特点成立了专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如金东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孝顺镇“4+x”调解模式,傅村镇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增强了调解的灵活性和成功率。
 

 

信息来源: 浙江省司法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