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五个坚持”提升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水平

  • 发布日期: 2016-11-16 17:02
  • 浏览次数:

  湖州市围绕社区服刑人员“矫治好”目标,创新载体、优化举措,通过“五个坚持”,着力构建教育矫正体系,不断提升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实效。
  一、坚持教育内容导向性。一抓教育计划。市局于年初下发社区矫正工作建议书,对社区服刑人员全年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作出建议性安排;县区局制定年度教育总计划和分月计划,结合年度重大政治事件、重点工作任务等,明确教育学习的主题内容等;司法所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完善,并制定分类教育计划,体现当地特色。二抓主题活动。开展宪法日、安全月、国际禁毒日等各类主题教育。每年确定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主题,开展贯穿全年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效果。近年来,在全市社区服刑人员中开展的“珍爱今天、敬崇法律、尊老爱幼,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简称“美德3+1”)教育矫正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的“规范管理年”、“基层组织建设年”、“执法质量提升年”、教育矫正“系统化”建设等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三抓“专项行动”。全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与群团组织加强合作,与团市委成立“阳光志愿者支队”,每年组织开展阳光志愿行动;与市妇联合作,开展“巾帼助矫”行动,为女性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及困难扶助;与市总工会建立合作机制,为企业职工社区服刑人员或家庭提供困难帮扶等服务;吸纳市残联为市矫正委成员单位,开展“助残帮扶”行动。
  二、坚持教育形式多样性。一是互补式的“三线教育”。即在线教育、书本教育、微信电视教育,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线教育以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在线教育为基础,定期更新补充教育内容,每月组织集中学习;书本教育由县区局统一下发学习书本,社区服刑人员在司法所集中学习,课后完成相应的课堂作业,并进行测试;微信和电视教育,由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关注法治公众微信号学习,并观看司法所指定的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写出内容要点或体会。三类教育学习相互补充,较好满足了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要求。二是挖潜式的社区服务。将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社工组织的义工队伍,去标签化管理,让他们以普通义工身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挖掘和释放他们潜藏的正能量。开展社区服务时,选择正能量的服务场所,让参加服务的社区服刑人员深入到各个群体的生活,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相互的关怀,使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高社会融入感和使命感,实现自我感化,寓教于社区服务。三是解困式的个别教育。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等情况,实行“一人一案”,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如长兴县局通过推行“五必聊、五诊断、五必访、五必报”的社区矫正“四五”机制,更加准确地建立矫正人员个性化档案,更好地因人施策落实教育帮扶措施,提高教育帮扶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教育主体多元性。一是创设“政府购买”品牌。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帮教工作。2014年,湖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帮教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湖州市全面推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县区主城区实现了“全覆盖”,2016年,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帮教工作的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目前全市共与10家社会组织签定协议,2016年1-10月,累计委托帮教1464人。二是建立“关爱导师制”。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专家、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担任“关爱导师”,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行为教导、帮困助导、创业指导,目前南浔区已聘请260位同志担任关爱导师,今年累计结对帮教505人,社区服刑人员实现全覆盖。三是实施“511”帮教工程。发挥公检法司和综治五部门在预防与控制犯罪时的法定作用,组织每名干警结对帮教一名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简称“511”工程),按照“个人申请、就近就便、同性帮教”的原则,明确帮教对象、机构设定、工作职责和制度保障,积极开展“季走访、月交谈、周电话、日记录”工作。今年累计结对帮扶578人。
  四、坚持教育管理针对性。一是重视“立规守矩”的入矫教育。通过“三个一”活动,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刑在矫和认罪悔罪意识。即观看一部入矫须知教育片,将入矫教育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动漫片,组织入矫社区服刑人员观看;组织一次入矫宣告,建立社区矫正宣告室,规范宣告仪式流程,明确具体目标和要求,增强宣告教育效果;开展一次集中教育,每月定期组织新入矫人员通过观看教育片、队列训练、组织培训、理论考核等多样化形式,进行集中训练教育。二是重视“望闻问切”的心理疏导。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社会调查、谈话交流、综合分析,甄别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否需要辅导帮助。与市红十字会协作,由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对全市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全覆盖的心理评估、心理热线和线上咨询服务,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危险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个别心理晤谈等措施,第一时间消除隐患。三是重视“重锤响鼓”的警示教育。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观看湖州监狱“罪犯一日行为规范”教育片,在监狱建立社区服刑人员警示教育基地,组织到监狱进行警示教育,让社区服刑人员了解监狱生活。公示收监执行、治安处罚、警告等案例,时刻警醒震慑。
  五、坚持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一是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专群结合、专兼结合的社区矫正队伍。在基层工作力量的配备上,实行“统一招录、统一待遇、统一管理的“三统一”模式,有效提高队伍素质。二是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成立法学会社区矫正理论研究分会,组织开展教育管理理论研讨活动;分级开展业务培训,县区通过以会代训每月组织社区矫正专管员培训学习,每日安排司法所矫正专管员到矫正中心轮值轮训,实行社区矫正专管员绩效考核,通过奖优罚劣激发矫正专管员的工作热情。编印《湖州市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警示教育资料汇编》,定期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中开展警示教育,确保队伍纯洁。三是多渠道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帮教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社会帮教工作的总体要求、参与主体和市矫正委成员单位的职责、要求,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性,实现社会帮教工作的长效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在乡镇(街道)设立“志愿者之家”,积极吸收热心社会公益人士加入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的有效补充。目前全市建有教育基地48个、服务基地92个,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84人、帮教志愿者1884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