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司法局加快“四有”建设 深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

  • 发布日期: 2016- 10- 31 14: 31
  • 浏览次数:

  近年来,余杭区司法局以满足社会基层法律服务需求、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从有型覆盖到有效供给为目标,全面深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不断加快“四有”建设步伐,全线打通法律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该区已全面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配备和村(社区)法律服务网点铺设“双百目标”。  
  一、多级联动,服务项目“有标准”。2016年,该区制定出台杭州市首个区县级《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管理办法》,通过落实管理体系、量化考评指标、明确工作职责,探索将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管理办法》明确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实行“以司法局管理为主,镇(街道)、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监督管理为辅”的四级联动、分类负责的监督管理体系,细化了村(社区)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执业纪律及职业道德。同时,《管理办法》还规定了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定期上门服务、编写工作日志及重大事项报告等量化考核标准,作为法律顾问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多点布局,服务基层“有阵地”。将阵地建设作为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作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提升服务网点覆盖率。在全区343个村(社区)全面铺设法律顾问服务点,由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固定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另一方,提高服务信息传播率。在各村(社区)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定期更新、公布驻村(社区)法律顾问相关信息。制作村(社区)法律顾问联系卡,标明服务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发放至每位村(居)民手中。实行坐班预告,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坐班服务前,通过村(社区)信息公开栏、手机短信提醒、村(居)微信群、qq群等平台预告律师坐班信息,方便群众按需选择。  
  三、多层延伸,服务内容“有特色”。在做好村(社区)法律顾问“规定动作”的同时,加大基层法律服务“延伸段”建设,提升服务品质、体现服务特色。一是建立法律健康档案。在村(社区)法律顾问协助起草或审核(村)居民公约、规章制度、法律文书以及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实施法律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常态化、全方位“法律体检”工作,同时建立法律健康档案,有效促进基层自治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二是实施疑难纠纷联调。积极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调委会的疑难纠纷案件调处工作,发挥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引导群众以合法方式、正常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今年以来,通过纠纷联调,各村(社区)法律顾问共参与调解各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156起,均得到妥善处置与化解。三是开设法律顾问讲堂。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智囊团作用,面向村(社区)两委班子、党员代表、小组长、村(社区)调解主任开设“律师大讲堂”。每年,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在广泛征求村(社区)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年度课程“菜单”,再由各村(社区)法律顾问根据专业优势选择授课,通过定期看法、针对性学法,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理念。   
  四、多方协同,服务推进“有保障”。自2010年起,该区以每个村(社区)5000元/年的补贴标准,全面落实了村(社区)法律顾问“以奖代补”工作,经费由区级、镇(街道)财政各承担50%;2013年起,又以每个村(社区)1000元/年的标准新增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经费,截至今年,区级财政已累计投入696万元。同时,各镇(街道)也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增加补贴力度,如落实一月一坐班法律顾问值班费,将法律顾问参与调解工作纳入镇(街道)人民调解“以奖代补”范畴等等,由此形成“1+x”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调动了律师参与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积极性,法律顾问资源服务基层力度全面加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