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司法局打造社区矫正“社会化”管理新模式

  • 发布日期: 2016-10-18 16:53
  • 浏览次数:

  近年来,江干区司法局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探索形成了矫正小组、社区网格组织、群众志愿者、政府购买服务等多方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化”管理新模式。目前,该区共建立帮教小组193个、社区服务基地6个、教育基地2个,拥有社会志愿者554人,社会力量在矫正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一是借助社区力量,发挥本地网格化优势。积极整合社区基层组织资源和社会力量,为每位社区矫正人员量身建立社区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服刑人员家属等组成的多元化“一对一”帮教小组。同时,借助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平台,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街道、社区(村)网格化管控体系,落实网格员开展责任制管控。目前,共建立社区矫正网格小组558个,今年以来,通过“普管人员月走访、严管人员周走访、峰会安保日走访”机制,共走访社区矫正人员5445人次,全力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处理基层矫情隐患。 

  二是加强政府购买,引入专业化心理矫治。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人户分离多、主城区迁入多、工作地散布广、人员流动性大、地域边缘复杂等特点,建立了社区矫正“三色预警、四色管理”工作机制。与第三方心理评估机构——谢需工作室签订协议,为全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筛查、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治疗等服务。通过将心理学手段融入到矫正人员入矫、中期、解矫风险评估中,形成以心理测试为基础、房树人绘图测试为补充、咨询师面谈为核心的递进式风险评估体系,做到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测试率100%。

  三是推进基地建设,推出菜单式社区服务。与行业协会、街道工疗站、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机构合作,在全区建立服务基地6个,教育基地2个,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形式和内容。其中,江干区社区矫正指挥中心作为区一级社区矫正执行机构,每年年初制定全年度集中社区服务计划,统筹安排全区社区服务人员到杭州仁爱家园彭埠街道工疗站等区级社区服务基地进行服务。今年以来,共组织扶残助残、手工劳动等社区服务31次,47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此外,司法所、社区(村)帮教工作站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菜单式”社区服务,推出江堤安全员、交通协管员、夜间巡逻员、图书管理员、小区保洁管理员、普法宣传员等十余项菜单式服务内容,方便社区矫正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加。 

  四是借力社会资源,探索复合型矫正模式。今年,该局将九堡司法所作为试点,与5a级民办非企业单位杭州滴水公益服务中心合作,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集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游戏辅导、心理测评辅导、公益社区服务等内的全面、专业的心理矫治和行为矫治。试点以来,已举办心理健康讲座4 场、团体辅导2场52人次,开展心理测评、房树人心理投射77人次,个案咨询20 人次。g20杭州峰会期间,与浙江省警官职业学院等院校对接协作,组建社区矫正峰会安保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全天候活动轨迹排查,并通过个案帮教、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青少年矫正人员“朋友式”帮扶教育,有效缓解社区矫正人员紧张情绪,提高教育帮扶效率。




信息来源: 浙江省司法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