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司法局五措并举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 发布日期: 2015-12-24 15:51
  •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杭州市司法局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监督管理、教育矫治、社会帮扶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以市“两办”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制定《社区矫正安全单位定级挂牌制度》《社区矫正执法案卷百分评价标准》,促进社区矫正机构队伍、衔接机制和经费保障等有效落实。出台《杭州市社区矫正暨安置帮教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完善了“党政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工作、社区(村、居)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市县乡村四级纵向和职能部门横向工作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快推进社区矫正监管网络建设,市局和13个区、县(市)建成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实现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监管、教育、帮扶联网。余杭区试点社区服刑人员“面部识别”管理系统。江干区将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网格化”管理,实行红黄蓝三色监管档案分类管理。目前,全市手机定位率88%,累计警告352人,提请治安管理处罚35人,累计收监执行82人。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督查指导,通过季度工作例会和督导制度,就22项工作内容每月进行通报指导;开展日常网络巡查、集中专项清查核查、联合检察机关执法检查和人大政协专项执法督导,全市累计开展检查100余次,发现并通报处理社区服刑人员144人次,发出限期整改问题反馈单16份。
  三是加强教育矫治措施。强化司法所、社区、责任民警、村(社区)党支部和家属监护人组成的“五位一体”教育转化架构。规范入矫、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服刑人员身份意识、守法意识和悔改意识,累计集中教育51100人次,谈话教育47620人次,走访教育20638人次,组织社区服务65966人次,赴监所警示教育864人。坚持科学施矫理念,重视专业心理矫治,利用社交app软件功能和业务管理系统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拓展e学网、华数在线电视节目等远程网络点播教育,编发集中教育专用教材,提升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规范化、系统化水平。累计开展心理咨询5170人次、风险评估4530人次,成功挽救多名有自杀倾向的社区服刑人员。
  四是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帮教,形成“政府购买服务”、自主培育专业组织、“项目化”合作推进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参与工作模式。西湖区、萧山区、建德市购买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非执法类工作。余杭区培育专业组织启航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中心。拱墅区与省关工委合作打造全省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示范区。省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帮扶项目——“关心桥驿站”落户余杭区、拱墅区。整合功能集约化安置帮教基地,在桐庐、临安等周边县市建设了一批集社区服务、集中教育和过渡性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帮扶基地。上城区、江干区、建德市等8个区、县(市)建立了困难社区服刑人员救助金制度,累计困难救助130人,落实责任田194人。借力人力社保、民政等部门,开展就业创业培训16次,帮助就业102人。
  五是加强工作队伍保障。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全年新增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105人,社工与社区服刑人员比例从去年年初的1:32提升到1:16。出台《杭州市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社工队伍管理。联合团市委成立社区矫正志愿服务队伍,全市现有社区矫正志愿者5699人。开展全市社区矫正“双十佳”技能大比武活动,开展业务培训41次,培训人员1845人。全市37%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取得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加强后勤保障,解决社工待遇,8个区、县(市)统一了工作服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