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社区矫正关爱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侧记

  • 发布日期: 2015- 10- 23 17: 41
  • 浏览次数:

贴近心灵的距离 关爱帮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
——临安市社区矫正关爱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侧记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这是每个地区都有的一群特殊人群。他们生活在自己小小的圈子里,很少有朋友倾述,很少有朋友关心,他们是一群缺少关心的群体。近年来,临安市社区矫正工作者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入手,在社区矫正期内通过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关怀、亲人的温暖,对这一群体在监管的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小林(化名)和小林的父亲握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手诚挚地说道。这一幕发生在临安市司法局於潜司法所内,诠释了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一直以来,临安市社区矫正工作本着关心关爱社区服刑人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目标,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特别是在帮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方面,司法所与志愿者更是投入大量精力,而小林的成功解矫并步入社会就是其中的一例。
  一、教育误区引犯罪
  小林2014年犯罪时未满18周岁,在对小林开展审前调查时,工作人员就发现小林与其父母均没有对他的犯罪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小林的父母认为谁家孩子小时候没有小偷小摸,小林的这次盗窃被抓也就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小插曲”。
  从小的娇生惯养,加上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小林最终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八个月。在正式开始社区矫正后,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首先转变监护人态度和认识的紧迫性,这是小林观念转变的重要外在因素。通过多次与他们谈话,用大量青少年犯罪的实例去说服,使他们认识到孩子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身边的朋友、亲人的影响,深刻认识了以前对小林教育的误区。
  经过大量的工作,小林的父亲放弃了江苏的生意回家照顾孩子生活。小林的父亲后来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我以前错的这么离谱,我们按照自己想当然的习惯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我们的很多行为和言语其实是错误的,对模仿期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纯粹的反面教材”。他对工作人员承诺,今后的生活中一定会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想法、行为、语言以及他的朋友圈,并充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让孩子有个好榜样。
  二、循序渐进做引导
  在做通小林监护人工作的同时,司法所开始了对小林全方面的关心和改造。除了日常的报到以及思想汇报外,工作人员充分利用节假日、晚上等时间对小林进行走访以及谈话教育,并通过观看一些少年罪犯的视频,学习《弟子规》等,增强他的法制观、道德观以及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小林还被安排和其他的社区服刑人员在一起劳动,共同在太阳底下挥洒汗水,在黄土地里收获果实。
这期间,小林有多次表现出了厌烦情绪,甚至有时候还故意的不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电话。为此,大家也认识到改造小林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
  为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加强了与他的交流,通过朋友般的聊天方式问话,了解他在想什么、做什么;经常性地关注他的朋友圈,看看他发了什么,好的就点个赞,表扬一下,不好的就打电话去批评教育,逐渐让他认识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同时,不定期的和他进行视频聊天,不断拉近与小林的距离。
  三、引导教育收获大
  在大家的不断努力下,小林逐渐打开心扉,从第一次见面的那个桀骜不驯、固执、自暴自弃的孩子,逐渐变成一个思想端正、活泼好动的孩子。特别是在月度考核中,连续三个月都是合格,并从严管等级转为普管等级。小林解矫后不久,他父亲打电话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们——小林找到工作了。小林也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一条感言:2014年是我的噩梦,2015年是我的重生,谢谢老爸,谢谢沈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像小林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的本性其实并不坏,只是他们缺少一个可以跟他们交流的人,缺少一个能够正确引导他们的人,缺少一个他们觉得靠得住人,而这个人往往并不一定是父母。所以,我们在接纳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时始终以坦诚热忱的姿态积极帮助他们,使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感动、理解,并与之建立信任友好的关系,以促使工作事半功倍,让更多的失足青少年重返社会。

 

 


 

信息来源: 浙江省司法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