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区建立“一中心两基地”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 发布日期: 2014-07-08 15:18
  • 浏览次数:

  2013年以来,椒江区按照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探索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新方法新方式,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社区矫正“一中心两基地”,即区级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椒南华侨农业园劳动教育基地和椒北九支山劳动教育基地,构建了社区矫正“监管、教育、劳动、帮扶”四位一体的工作新模式,在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区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力地推动了“平安椒江”、“和谐椒江”建设。
  一、依托“四个共享”,实现社区矫正安全管控信息化。椒江区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现有司法专网,结合椒江区矫正工作实际,建立集远程监控与工作调度为一体的语音、视频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主要由远程监控子系统、拼接屏子系统、ip对讲子系统、gps定位子系统等六大功能组成,人防和技防相结合,有效提升了社区矫正安全监管水平。一是实现中心与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实时共享。中心建立了现场实时工作系统,通过光纤专网把中心与各司法所联成“整体”,实现网络共享。中心内部教育室、训诫谈话室、咨询矫治室等办公房及全区9个司法所的办公场所均安装了监控摄像,中心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到、教育等情况,可随时针对突发事件,对司法所进行业务交流与指导,确保社区矫正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同时,中心和各司法所均配备指纹考勤机、执法记录仪和社区矫正再犯罪风险评估系统,并联网可查, 用于审前调查、登记报到、谈话教育、实施奖惩等一系列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规范了社区矫正执法行为。二是实现中心与各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信息共享。利用中心矫正平台综合系统“海量信息”、“矫情主导”优势,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和接受教育改造情况数据库,实现了中心和各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信息全面共享。社区矫正信息动态能够以数字、声像形式向中心进行实时传输,有利于实时监控指挥和信息查询、反馈。目前,全区共有社区服刑对象738人,均已建立个人电子档案。三是实现中心与各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活动轨迹共享。中心配备电子监控屏,通过lbs手机定位,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清晰可查,构筑起覆盖区、镇(街道)、村(居、社区)的三级网络“电子围墙”,确保了重点人员不脱管、不漏管。中心固定了一名专职人员,每天不定时抽查社区服刑人员手机定位情况,并对越界、关机、人机分离等情况进行记录。若社区服刑对象活动范围超出了监管区域,系统则自动报警,并立即发送短信至社区服刑对象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手机中。自中心建成以来,先后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lbs定位403人次,发现越界18人次。四是实现中心与各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情况共享。创新在线网络教育系统平台,中心与各司法所联网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网上学习、网上在线教育工作,及时同步更新学习资料,实现月教育学习常态化,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养和悔罪自新意识。利用手机群发智能平台,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向矫正人员编发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以及严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等温馨提示,加强矫正人员学法、守法意识。
  二、强化“四项功能”,实现社区矫正教育矫治专业化。椒江区自去年起试运行椒南华侨农业园劳动教育基地和椒北九支山劳动教育基地,根据社区矫正监管职能,逐步完善劳动教育基地布局。今年,在华侨农业园劳动教育基地,初步建成了学习教育区、公益劳动区、心理咨询和技能培训服务区、监管区和“阳光驿站”等功能区块,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基地规模化、制度化建设,有效提高社区矫正的教育质量与社会效果。 一是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功能。学习教育区是定期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日常教育、集中教育、分级分类教育的综合性场所。每月组织全区入(解)矫社区服刑对象进行一次入(解)矫教育,每月按每次50人左右有计划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集中式常规教育,形成了从基本的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管理,到认罪悔罪、醒悟生活信念等流程教育。根据社区矫正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着重抓好社区服刑对象的分类分级教育,形成了对缓刑对象“情法并举,宽严相济”,对假释对象“严管细教,重塑信心”,对未成年社区服刑对象“模糊身份,感化挽救”等主题教育。目前,劳动教育基地已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集中教育15批次400人次,去年40余名违规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违规再学习教育后到目前为止未发生违规违纪现象。二是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功能。公益劳动区开垦2000多平方米土地,供社区服刑人员劳动使用。目前,已安排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公益劳动5112人次,在开垦土地上种植四季豆、玉米等时令蔬菜,出产四季豆、南瓜、玉米等农产品300千克,产出的农产品由社区服刑对象及时送到敬老院等公益事业单位,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13年8月,康平托老院送上了一面“公益关爱夕阳红 劳动收获新生活”的锦旗;2014年4月,白云社区送上了一面“社区服务送真情 多城同创育新人”的锦旗。社会对社区服刑人员劳动成果的认可,使社区服刑人员真正体会到公益劳动的乐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助于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三是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治功能。劳动教育基地设立心理矫治咨询室,配备由司法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教师及高校优秀生等组成的“心理干预帮扶团”,旨在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性格内向、孤僻且生活困苦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干预和情绪发泄等科学心理矫治,从而舒缓、释放、消除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情绪,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挫折,以达到回复身心健康的目的。目前,共完成了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测试500余人次,完成心理咨询个案35人次。四是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功能。监管区设置了训诫室、警务室,由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对有重新犯罪风险的社区服刑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对有违规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强化教育、对不服管社区服刑人员加强训诫,从而提高监管效能,有效控制和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现象。
  三、做好“四个扶持”,实现社区矫正帮困扶助社会化。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加强协调配合,依托劳动教育基地技能培训服务区和“阳光驿站”,以“一户一联一党员”结对帮扶社区服刑人员、政协委员结对帮扶社区服刑人员等活动为载体,为经济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办理医疗保险、低保、就业、文化教育等问题,切实提高帮困扶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做好精神上扶心。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电话交流谈心、走访教育感化,做好走访联系记录,形成档案台帐,有迹可循。在走访中及时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经济收入、家庭关系和结构等情况,给予人性化关怀,缓解社区服刑人员压力,消除隔阂和抵触心理。充分发挥亲情感化的作用,强化落实监护人帮教制度,开展亲情教育,特别关注家庭关系出现危机或者没有家庭、亲人的社区服刑对象,给予充分尊重和关心。二是做好就业上扶技。免费为全区社区服刑对象提供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对于缺乏劳动技能的社区服刑对象安排过渡性工作岗位,通过就业安置基地缓冲困难,并学习相关技能技术,逐渐从“输血”转变为“造血”;对于具有劳动技能的社区服刑对象做好就业导航,联络辖区的人才市场,给他们提供或介绍技能对口的就业机会。同时,组织律师团队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进村入户,对在就业中遇到疑惑和困难的社区服刑对象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包括工资薪酬、工伤赔付、社会保险等;对于以自主经营为主的社区服刑对象提供政策服务、行业信息和规范引导。目前,社区矫正安置基地累计帮扶社区服刑人员700余人次,自主就业的社区服刑人员已达 85%。三是做好生活上扶困。联系关工委、慈善总会、工青妇组织等有关部门,以及村“五老”人员、企业管理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社会志愿者,对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对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社区服刑人员家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或者临时生活救助条件的,按照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或者给予临时生活救助。特别是对于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社区服刑人员,切实解决第一餐饭、第一夜宿、第一个就业岗位等实际困难。四是做好智力上扶学。根据社区服刑对象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素质涵养不齐、价值观念偏差等因素,教学讲堂,以集市日为主,不定期举办;教学者由高校老师和法律工作者担当,从基础文化、人际交往、家庭伦理、价值取向、学法守法等方面施教,帮助其重塑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保障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复学、升学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妥善做好在监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入学工作。

信息来源: 浙江省司法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