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司法局“十必访十必谈”模式提升社区矫正质量

  • 发布日期: 2014-02-13 15:49
  • 浏览次数:

  作为一种“围墙之外的管教”,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通过灵活有效的矫正方法,来加强对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与教育。上城区司法局望江司法所首创了“十必访十必谈”机制,将教育、改造、扶助、管理、矫治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大大提高了社区矫正功能工作质量,对确保社区矫正监管制度落实到位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在全区范围内得到推广。
  “十必访十必谈”即:重大节日时必访必谈、重点时段时必访必谈、重要时期时必访必谈、受到奖惩时必访必谈、有思想问题时必访必谈、有抵触情绪时必访必谈、遇到困难问题时必访必谈、有违法违纪现象时必访必谈、与家庭(邻里)发生矛盾纠纷时必访必谈、发生工作变动时必访必谈。司法所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由楼道组长、社区志愿者、社区民警、矫正人员亲朋好友等为成员的帮教组,制定走访、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利用亲情、友情和爱心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不同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干预,使他们认知到所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改造不良行为,培养健康心态。
   “访”“谈” 以关心、激励社区矫正人员为目的,坦诚相见、推心置腹,通过真挚的感情交流解决思想问题,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近况。围绕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重点,告之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工作是政府对矫正人员的宽大处罚,希望矫正人员们端正社区矫正的态度,严格服从社区矫正制度管理。
  在谈话前先确定提纲,即:谈什么、如何谈?注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抓住五个方面进行谈:“你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印象如何?”、 “接受社区矫正的适应期有多久?”、“目前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司法所对你的教育管理方式满意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或建议是什么?”对于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矫正对象,以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头,采取聊天、拉家常的方法,慢慢切入主题;对于固执偏激、性格暴躁的矫正对象,采用友好、和善的口吻,缓和一下气氛。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把握住“二个情况”,即一是把握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情况。做好客观分析,并对“访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做好预测,包括矫正人员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或可能出现的尴尬问题;二是把握分级处遇情况。在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十必访十必谈”后,根据矫正人员的现实表现、思想动态、日常报到、劳动学习、考核等实际情况进行划分严管级、普级,针对不同管理等级的矫正人员,制定因人而异的监管矫治处遇方案。最后,会对所有的“访”、“谈”笔录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和分析,对于发现的有重新犯罪倾向、心理有异常、家庭特困的特殊矫正人员,分类重点做好矫治帮扶工作并阶段性地开展回头看活动,及时了解这些人员的现实表现并适时调整矫正方案和管理等级。
  某矫正人员张某入矫态度极不端正,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相关活动,拒向司法所汇报情况和递交书面思想汇报等。司法所多次与其电话联系和上门查找,竟拒不露面,甚至将手机停机换号,想以此来逃避矫正机关的监督管理。司法所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联合公安、检察院向其监护人送达了张某来司法所接受训诫谈话的责令书,同时继续查找张某的动向。迫于形势和管理压力,张某终于在规定的报到期限前来司法所接受违法违纪的训诫谈话。针对张某在矫正期间的不良表现,司法所、社区民警、帮教志愿者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指出此次训诫后,若仍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将对其予以严厉的处理。经过这次谈话,张某有所悔悟,并表示:今后一定会服从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按时参加活动,每月上交思想汇报,在社会上遵法守法、老老实实做人。“十必访十必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正值豆蔻年华的向阳(化名),因与社会人员发生口角,将对方打伤,因故意寻衅滋事罪被列为社区矫正人员。这个年轻人有桀骜不驯、内向寡言的性格,人们的冷落使得他本来孤僻的内心更充满了强烈刺激和不安,所以他很排斥思想教育及公益劳动教育,不遵守矫正制度和纪律。望江司法所及时与他谈心,在互相交换观念、感受、态度和情感的基础上充分讲解相关矫正纪律和帮教政策。鉴于向阳的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司法所除了按法定程序将他纳入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外,还想方设法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处着眼,转化他和监护人的关系,解开向阳心中的疙瘩,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其心理特点入手,经常以长辈和朋友的身份和其随意地聊天、谈心,帮他分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和问题,逐渐去化解其心中的坚冰,激发出他深藏内心的信心和勇气。坚持从思想上帮教,不让他继续滑坡;坚持从法律上帮教,不让其再重蹈覆辙;坚持从情感上帮教,不让其失去生活信心。同时,司法所还让向阳的父母陪同儿子一起参与谈话教育的过程,启发其父明确自己的监护职责,强化家庭责任意识,多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一味的训诫。经过司法所长期的心理开导,向阳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能够随时主动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而且还对电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加了专门培训班。
  王某之前因犯重罪在省二监服刑,由于身患高血压三级、脑梗塞等疾病,在2012年被准许保外就医,被望江司法所接收为社区矫正人员。在沟通中发现他精神很颓废,再加上疾病缠身,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很差。之后,司法所一方面经常找王某谈心,安抚其焦虑的情绪,用爱去温暖、去感化;另一方面四处奔走,努力为其在户籍地办理了退休和医保手续,暂时缓解了他生活上的压力,张某对生活的希望又重新燃起。没想到数月后,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平静生活,王某被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告知在保外就医期间是不符合办理相关退休养老政策的,所以要收回,而且之前所享受的费用都要如数上缴。莫大的打击如同雪上加霜,王某再次陷入了绝望,其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何谈昂贵的医药费呢?就在王某萌生了宁可再回监狱服刑的想法时,司法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次的找他谈心,开导他、安慰他,渐渐打消了他的“可怕”念头。之后,其中一名表现良好的社区矫正人员任某得知了这一情况,立即找到了司法所,并提出愿意每个月拿出500元救助王某渡过难关,并郑重地签下了《结对帮扶意向书》。王某对此十分感激,热烈盈眶……那么,任某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跨出献爱心的第一步呢?他一番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开始社会就没有放弃我,在努力的挽救我走出灰色人生,所以我应该回报社会对我的关爱与帮助,尽绵薄之力让大家看到生活还是美好的,我觉得很有意义!”
  上城区司法局“十必访十必谈”机制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发展,不仅畅通了社区矫正教育矫治的“连心桥”,还奏响了社区矫正帮困扶助的“和谐音”,成功挽救了多名心理封闭、仇视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社区矫正人员,帮助他们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沐浴在大墙外的“温暖阳光” 下,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 

信息来源: 浙江省司法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