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司法局“围点攻坚”为法治乡村建设聚力赋能
- 发布日期: 2020- 05- 15 16: 24
景宁县司法局以深化法治景宁建设为抓手,以“三无村”“清廉村居”“智慧村居”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创新调解模式、深化法治宣传等“围点攻坚”为法治乡村建设聚力赋能。
一、以“三无”村居建设为切入点,“三式”深耕“源头治理”。一是创新“警调云”模式。建立由退休民警、法官、老干部、人大代表等各条战线15位老同志组成的“畲乡银龄义警调解团”,形成调解合力,化解疑难复杂案件30余起,涉及金额600余万元。二是完善“网格化”模式。依托“畲乡法律服务小组”,做好“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浙里调”与21个乡镇(街道)、18个域外网格对接,充分发挥310名网格员、1030名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准确掌握各类基础信息,助推矛盾纠纷“格”内化解。三是打造“多元化”模式。深挖畲族传统“无讼”文化,联合县法院、县公安局打造“畲乡雷法官”“十寨”“文平”等6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深入开展“双语”调解工作。集成律师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等多元解纷服务资源,成立银行业、劳资纠纷等13个调委会,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调解。
二、以“法治”乡村建设为支撑点,“三字”夯实“基层基础”。一是“领”字破题。深化民主法治村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提高基层民主法治化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9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70个。二是“精”字推进。找准“法律明白人”与网格员、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结合点,通过律师公开课、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在各行政村至少培养1名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三是“融”字拓展。在“智慧村居”公众号设置互动、廉政教育学习版块,将发生在群众身边违纪违法、“微腐败”案件典型案例摘编发布,以案示警。同时,依托90余个公交站点、农村文化礼堂、法治宣传栏等宣传教育设施,实现法治宣传和群众“零距离”。
三、以“清廉”村居建设为关键点,“三力”提升“民主法治”。一是推动“自治”内生力。完善乡村法律顾问考核办法,规范补贴发放,引导法律顾问帮助基层自治组织健全落实“五民主三公开”制度,参与完善村规民约、成员行为准则等规范性文件20余次,审查各种村务合同5件,解答法律咨询45次,提升依法治村水平。二是夯实“法治”硬实力。结合村级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清单、村干部履责正面、负面清单等“三张清单”,明确村干部边界,健全完善“小微权力清单”监督检查机制,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微直播”推行“小微权力”在线实时监督机制。三是提升“德治”软实力。健全“县、乡、村”乡贤组织网络,组成乡贤联谊会,设立纠纷调解“和事组”、乡风文明“督导组”、建言献策“智囊组”等,发挥乡贤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宣讲道德风尚、法律法规。
信息来源: 景宁县司法局